古槐基,是惠州市惠东县安墩镇梅坪教学点的一名普通教师。为当初的一个承诺,一个信念,他毅然放弃了诸多的人生选择,留守在层峦叠嶂、沟壑纵横的大山深处,度过了37个春秋。
37年间,他一人坚守梅坪教学点,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。他的坚守,他的默默无闻,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。
《惠州观察》曾经在去年4月对他的事迹进行大篇幅报道,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广泛关注。“身居山村度暑寒,三十五载站讲坛。多育英才报效党,蜡烛自燃照人间。”这首古槐基创作的诗歌正是他的人生写照。
为了一个诺言,他选择留在深山
古槐基所任教的教学点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安墩镇最北部的梅坪村,背靠海拔1186米的乌禽嶂,十分偏僻。到教学点须途经一段约7公里长的崎岖狭窄的盘山小路,一边是峭壁,另一边是几十米高的悬崖。
“以前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外界,每逢下大雨,常发生山体滑坡,道路泥泞,别说骑自行车,连行人都走不了,半个月都不能外出。如果村民要买猪肉或其他日用品,最近也要到11公里外的
安墩镇洋潭村。即使是非常熟悉山路的老练司机,也要驱车近3个小时才到县城。”古槐基朴实的话,道出了教学点的偏远。这条盘山路在2009年得以拓宽,铺上水泥。
这个教学点始建于1957年。因地处偏远,环境恶劣,教师来一个走一个,更谈不上安心教学,“有的来到长的教上一年,短的半年就走了,来来去去走了20多个老师,都是因为条件太艰苦了,待不下去。” 1970年,高中毕业的古槐基应征入伍。1975年,从部队复员回乡的他成了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。怀着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念想,在村长的劝说下,他当起了梅坪教学点的教师。当时他向村长谈成了一个条件:代教三年,等到下一位老师来就离开梅坪。没想到这一教,就是37年。
一人包揽三个年级科目
教学点最初的教室是生产队一间十分简陋的瓦房粮仓,那是村民腾出粮食改做课室用的,“一打开门,就能闻到一股霉味。”
每逢刮风下雨,古槐基就在房前屋后挖沟排水,待天气晴朗了,就爬到屋顶上去捡瓦防漏。破旧的桌凳损坏了,他就利用课余时间维修,用钉子钉,用铁线缠。没有教学用具,他就利用自然资源,采集标本自己制作;没有运动场所,他就利用晒谷场作为临时操场;没有办公设备,他就利用六十年代生产队会计用的办公桌做讲台,兼做办公桌,一直沿用至今。
梅坪的学生数量并不稳定,多的时候有20多名,少的时候只有几个,分为一、二、三年级。古槐基一人包揽了三个年级的语文、数学、音乐、体育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。由于条件的限制,孩子们的课外活动非常少,基本上都是捉迷藏、猜谜语、唱儿歌。于是古槐基便在教室黑板旁边,用红色粉笔写下了一首儿歌《一分钱》,三年来从未擦掉。
“这是我最喜欢也是最拿手的一首歌,我所教过的每一名学生,都能准确地把它唱完。其实有没有一分钱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想通过教孩子们唱这首歌,告诉他们,即使捡到一分钱也应该交给警察叔叔,让孩子们明白拾金不昧的道理。”在昨天的宣讲会上,古槐基的声音有点颤抖,他说即使退休了,还要接班的老师把这首歌继续教下去。
每天早上6时,古槐基起床,从对面山脚的家里来到教学点。6时30分,他准时给学生上课。学生虽少,但他的工作却并不轻松。白天上课,晚上备课、改作业。因为长年站着上课,还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。因为地处深山,有部分学生家里离教学点还有2公里远,学校门前有一条小河,每逢下大雨河水上涨,以前河上的木板被大水冲走了,古槐基就在放学后将他们一个个背过河送回
家。有时发大水,没办法送他们过河,只好把他们留在家里当做自己的儿女来照看。
“哪怕只有一个学生,我也要坚持下去”
古槐基在1998年也有个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。当时,他的老战友曾经对他说,如果愿意,我想办法把你调出安墩。“对于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,甚至晚上难以入睡,如果自己走了又有谁愿意
来这山里教书?为了家乡的孩子,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。因为万一我走了,没有老师愿意到这里上课,孩子们的教育岂不是被耽误了?我于心不忍。”古槐基平静地说。
“说实话,在深山37年的工作、生活也挺苦的,但能够跟孩子们在一起,我觉得很幸福。就拿腰疼来说,每当孩子们看到我上课不舒服,他们都会在放学后偷偷跟在我身后,看我走不动了就跑上来搀我回去。早已习惯了一个人坚守的我,每次想到这些都会很满足,也会让我更加坚持自己的决定:哪怕只有一个学生,我也要坚持下去,也要一样的努力把他教好,让他能走出大山!”
37年来,古槐基教过数百名学生,在这座深山里走出了5个大学生。“他们能走出深山,回报社会,我再辛苦,都感到值得。”古槐基甚感欣慰。
“我走了,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我不走,就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。教育是乡村的希望。孩子在,我就在。”古槐基话语简朴,结束了他昨天的宣讲。